中國土壤鹽堿化、沙化、污染問題嚴峻,怎樣才能有效改善?應對土壤問題,使用較為廣泛的不能不提土壤改良劑,土壤改良劑并不是新鮮產品,其研究始于19世紀末,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。早在20世紀初期,西方國家就利用天然有機物質如多糖、淀粉共聚物等進行土壤結構的改良研究。這些物質分子量相對較小,活化單體比例高,施用后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較大,因此未能得到廣泛應用。20世紀50年代以來,人工合成土壤良劑逐漸成為研究熱點。美國首先開發了商品名為Kriluim的合成類高分子土壤結構改良劑,之后人們對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包括水解聚丙烯睛(HPAN)、聚乙烯醇(PVA)、聚丙烯酰胺(PAM)、瀝青乳劑(ASP)及多種共聚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,其中聚丙烯酰胺是目前應用較多的土壤改良劑之一。20世紀80年代,人工合成高聚物土壤改良劑達到研究和應用高潮,技術領先國家包括美國、前蘇聯、比利時等,其中以比利時的TC改良劑和印度的Agri-CS改良劑較為成功。1982年,我國農牧漁業部從比利時引進聚丙烯酰胺和瀝青乳劑,應用于渠道防滲、鹽漬土改良、造林、種草、防止水土流失、旱地增溫、保墑等方面。近年來,商品化土壤改良劑在我國的種類和數量均呈增加趨勢,企業層面的研究和推廣非;钴S。此外,國外一些應用較為成熟的產品也進入國內市場。來自農業部肥料登記公告信息顯示,目前獲得國家行政審批的土壤改良劑產品達到了40多個。這些土壤改良劑產品的主要功能包括改良土壤結構、降低土壤鹽堿危害、調節土壤酸堿度、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或修復污染土壤等;原料種類也比較繁雜,包包括了天然礦石(如蒙脫石、白云石、鉀長石、磷礦石等)、天然活性物質(如生化黃腐酸)、工農業廢棄物(如味精發酵尾液)、人工合成聚合物(如月桂醇乙氧基硫酸銨、聚馬來酸等)。